蜂巢能源資料圖片
動力電池領域最近的幾則消息頗耐人尋味。一是日前蜂巢能源完成B輪融資,融資額高達102.8億元。截至目前,蜂巢能源已經完成三輪融資,3次融資后,蜂巢能源估值大約為362.8億元;二是寧德時代與中航鋰電的侵權訴訟正在進行中,雙方仍各執一詞,而這背后凸顯的行業競爭更引得各方關注。在頭部企業激烈廝殺的同時,尾部企業呈現出難以為繼的生存窘態。最近的消息顯示,力信能源資不抵債,面向社會公開招募重整投資人。
今年的動力電池行業著實熱鬧,一邊是動力電池供不應求,頭部企業成為資本青睞的對象,寧德時代的市值甚至超過了萬億元;另一邊是,落后產能正在快速出清,即使動力電池供不應求也沒能給這些企業帶來生存下去的機會。動力電池行業正呈現新的競爭生態,不僅是兩極分化繼續加劇,優勢產能越來越被市場重視。更重要的是,電池荒及資本市場的加持,讓頭部企業的競爭更加激烈,除了寧德時代、比亞迪之外,其他企業成長速度加快,正在威脅行業一家獨大的局面,這給行業更健康快速發展增添了新生力量。
吸金、擴產能、加快技術升級 頭部企業廝殺激烈
近日,蜂巢能源B輪融資舉行了交割儀式。據了解,這是蜂巢能源第三輪市場化股權融資,融資總額達到102.8億元。不僅融資規??捎^,參與融資的企業和機構陣容更是強大。本輪融資由中銀投領投,聯合投資機構包括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子基金、碧桂園創投、深創投、建信投資、IDG、三一重工、小米集團、海松資本、華興資本等,國投招商、九智資本等原股東進行了大額增持。至此,蜂巢能源已經完成三輪總計147.8億元的融資。目前,蜂巢能源已經拿到了包括長城汽車、吉利汽車、東風汽車、標致雪鐵龍(PSA)、合眾、金康、天際、零跑等國內國際主流汽車廠家25個銷售定點,而且還拿到Stellantis集團160億元的訂單。蜂巢能源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楊紅新表示,公司訂單充裕,迫切需要加快常州、遂寧、湖州、馬鞍山、南京及歐洲等新基地的建設和產能擴張。截至今年3月,蜂巢能源的訂單規模就已經超過7GWh。本次募集資金則主要用于新技術研發和新工廠建設。根據規劃,2021年蜂巢能源預計產能將達到15GWh,2022年預計總產能約達50GWh,2023-2025年蜂巢能源產能目標達到200GWh。
就在蜂巢能源借助資本力量加快產能擴張的同時,寧德時代、比亞迪等動力電池頭部企業也都沒閑著。7月29日,寧德時代宣布推出第1代納離子電池,據介紹,該電池在能量密度、快充效率、低溫性能以及結構創新等方面均有著明顯優勢。受此影響,寧德時代的股價持續走高,一度達到582.20元,市值突破1.3萬億元。同時,寧德時代還發起了對中航鋰電的專利侵權訴訟。不過,中航鋰電卻稱,已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交了上述兩件涉訴專利的無效宣告請求。對于此次侵權訴訟,雙方存在很大爭議。值得關注的是,中航鋰電正在謀求IPO,無論結果如何,這次爭議都將對中航鋰電IPO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。此外,中航鋰電今年上半年也進行了大規模產能擴張。
另一發展勢頭很猛的企業國軒高科近日宣布,已與博世集團正式簽約,收購博世集團位于德國哥廷根的工廠,建立國軒高科在歐洲的首個新能源生產運營基地。這意味著國軒高科正式在歐洲開展本地化生產。根據規劃,交易完成后,國軒高科將對現有工廠進行局部改造,并通過對現有員工的培訓,實現國軒高科在歐洲的首個新能源基地的生產運營。國軒高科董事長李縝表示,此次收購的目的是公司開始在歐洲開展本地化生產。國軒高科不是第一家在歐洲謀求產能的動力電池企業,此前,寧德時代、蜂巢能源都已經成功在歐洲建廠。頭部企業間的競爭也從國內擴展至國外。
企查查顯示,8月3日,無為弗迪電池有限公司成立,而這家電池制造企業由比亞迪子公司弗迪實業有限公司100%控股。也就是說,比亞迪新成立了一家電池企業。
動力電池供不應求的市場現狀為更多企業成長起來提供了機會,而為了搶占快速增長的市場份額,頭部企業間的競爭正在不斷加劇。在產能擴張、技術升級和市場競爭的多重因素影響下,頭部動力電池企業正在快速成長起來。
尾部企業難改生存艱難現狀
不同于頭部企業的攻城略地,即使市場需求旺盛,依然沒有改變尾部企業生存艱難的現狀。近日,力信(江蘇)能源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預重整管理人發布公告稱,公司啟動破產預重組,開始面向社會公開招募重整投資人。據統計,截止到2021年5月31日,經審計后公司的資產總額為16.89億元,負債金額在21.68億元左右。這家2016年成立的動力電池企業,已建成4GWh方形電池產能,但如今卻資不抵債,難以為繼。近期與力信能源有業務往來的上市公司也都發布了公告,對力信能源的款項單獨計提壞賬準備。力信瀕臨破產正是動力電池尾部企業生存艱難的一個縮影。
當前,原材料價格上漲正在困擾著動力電池行業的發展,這對尾部企業而言更是雪上加霜。在無法通過規模效益消化原材料價格上漲帶來的影響的同時,市場也不接受動力電池價格上漲,這就加劇了它們的生存壓力。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(以下簡稱“電池聯盟”)公布的數據顯示,今年1-7月,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共有53家動力電池企業實現裝車配套,較去年同期減少4家,不少尾部企業正在退出。
動力電池行業進入新發展階段
數據顯示,今年1-7月,我國動力電池裝車量累計達到63.8GWh,同比增長183.5%。受新能源汽車銷量快速增長影響,動力電池行業也步入快速發展階段,甚至出現動力電池供應緊張的局面。也因此,頭部企業都在積極擴張產能。據不完全統計,今年上半年,骨干企業公布了近百個鋰離子電池產業鏈投資項目,總投資金額超過4900億元。
同時,各種新技術不斷應用于市場,無鈷電池量產下線、鈉離子電池產品發布等,正在推動動力電池行業技術快速發展。在工信部8月10日公布的最新一批《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》中,蜂巢能源的無鈷電池已經配套乘用車并進入目錄,表明其無鈷電池已經進入量產化階段。同時,寧德時代公布的第一代鈉離子電池也備受行業期待,其電芯單體能量密度達160Wh/kg,常溫下充電15分鐘電量可達80%以上,在零下20℃低溫環境中,擁有90%以上的放電保持率,系統集成效率可達80%以上,熱穩定性遠超國家強制標準的安全要求。如果這樣的電池能實現量產裝車,無疑將對動力電池乃至新能源汽車的行業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。
值得關注的是,企業在加快自身技術研發、新產品投放的同時,也更加重視知識產權保護,比如寧德時代對中航鋰電的專利侵權訴訟等。全聯車商投資管理(北京)有限公司總裁曹鶴強調,隨著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,動力電池行業的快速發展和激烈競爭也會持續下去,甚至會呈現出比新能源汽車行業“更熱鬧”的競爭格局?!皠恿﹄姵氐母偁幙赡懿痪窒抻谫Y金、產能、技術等方面,還包括企業戰略等各個層面?!辈茭Q說。
可以看出,隨著落后產能的快速出清、更多頭部企業的脫穎而出、新技術的快速更迭以及對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增強,動力電池行業正在形成更加積極向上的健康發展新生態。這是一個新的發展階段。